close

 

IMG_1312

 

 

大寶貝-宥廷,現在已經三歲九個月大了~

很多事情他都能自己來、日常生活也都很有規律~
早上起床,該關冷氣、關掉小夜燈,
然後準備刷牙、洗臉、換衣服、吃早餐、穿上圍兜兜~
我也到此刻才有些明白,
常聽到人說:三歲定終生~
真的一點也沒錯!!!
這幾年每天一點一滴的辛苦付出與教導,
似乎在此時都能得到很大的成果與回饋~
心裡的感動真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呀!
 
孩子在0-3歲時候,我們可能要花80%的精力,才能看見20%的成果表現。
而一旦過了3歲時,我們只需要花20%的力氣,便能享受80%的效果了。
這是我個人小小小。。。的育兒心聲~
 
當然,老二-宥寬,也是一樣比照辦理~
有句話說,「第一胎照書養、第二胎照豬養~」,
我反而覺得我是相反的,
第一胎總在朦朦懂懂、邊帶邊學的過程中,孩子便不知不覺中長大了~
第二胎的養育經驗豐富,總能駕輕就熟,有更多的方法和知識來教育孩子!
人生無法重來,孩子的童年更是如此~
一直以來,全職生活雖然辛苦,沒有別人那樣生活多采多姿~
但能夠陪孩子一起長大,真的是全世界最最開心的事了~
(os.這也全要靠老公那一份用辛苦換來的收入,才能養活我們三個呀~
    肛溫啊~老公!!)

IMG_1703

 
打從第二胎出生後,老大也從來沒有因為失寵、爭寵的問題~
因為他從小就有很多人愛他、關心他,
不會覺得有個弟弟來分享大家對他的愛,
反而覺得他自己多了一個玩伴~
一直以來就造就他很獨立、活潑的個性~(os.這點跟我很像。。)
其實多半時候都是大人給他的錯誤觀念: 
都會對著他說~「弟弟比較可愛,以後大家都要愛弟弟,不要愛你了~
你好口憐哦~ 」 
我的心裡總是會出會"三條線"  = ="""
大寶、小寶,在父母親的心目中永遠都是寶~
 
看到宥廷可以這麼的愛護弟弟,當阿娘的我,真覺得很"甘心"捏~
宥寬開始學走路,總是學著站起來,然後不敢用力的往下蹲的時候,
這時,哥哥就會在後面保護著弟弟,直到他坐到軟墊為止~
這樣的畫面,都快讓我感動到哭了~

IMG_2073

 

有些朋友常問我,結婚該不該生小孩? 多久以後最適合生小孩?要生幾個?

呵呵,我個人認為呢~

【結了婚,一定要有孩子,那才會真正像一個家庭~

而如果不想要生孩子,兩個人只要在一起就好,不要有婚姻的約束~】

至於結婚多久之後要準備生小孩? 當兩個人心裡都準備好了~
但生小孩這件事呢? 不是這麼的可以計畫的~
現代人面對的是現實的經濟壓力,想存夠錢才計畫生小孩,
但當多年以後,等你真正的存夠錢了,真的能如期懷孕生小孩嗎?
我打了個大問號? 還有,存多少才算是存夠了呢?
 
這是以前單身時從未有過的想法~
結婚生子後,女人體內就自動啟動了一個好媽媽的角色~
雖然愛孩子的同時,也要記得多多愛自己一下~
偶爾的血拼、做個spa,以撫慰自己終日24小時沒日沒夜的辛勞~
呵呵~~
但目前為止,孩子的需求我還是會擺第一為優先的考量~
等孩子大一點了,都上了幼稚園了~
我就能有自己的一些時間,
可以慢慢的一項一項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、想學習的人、事、物~
 

IMG_2383 

生孩子要生兩個恰恰好,一個太孤單了~
成長路上沒有手足相伴,醬子的人生總有些缺憾~
我很開心、幸福,我的父母給了我好兄妹們~
讓我到現在為人母了,
快樂、煩惱的事情都想跟我的好兄、妹們聊~
 
回歸到正題~
因為另一半工作的關係,長年不在孩子身邊,
我更應該擔起一人飾多角的角色~
又是慈父、嚴母、老師的角色扮演。
雖然長年無休、每日24小時,沒人幫忙輪班,
這樣的日子雖然很累,
但能看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,
而且是快樂的成長,當娘的我感到無比光榮捏~
給孩子的全心全意陪伴,我相信這會是他成長最好的養份了~
給全職媽媽們加油一下~
把孩子帶好,是一個很好很棒的投資哦!!!
 

IMG_2827        

作者:黃樅寧

這幾期的《親子天下》有多篇文章談論回歸家庭的價值,我深刻的以為這是所有教養當中最重要的根基。但是我聽過許多家長跟我反映:「小嬰兒才這麼小,不就是把屎把尿的粗工,孩子長大了也不記得我的辛勞。還不如等他們大一點再來花時間陪伴,是不是比較值得呢?」關於這個問題,我從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《兒童疾病檔案》(ArchivesofDiseaseinChildhood)四月號,找到了答案。

大約有二○%的嬰兒,在一歲前會有一些難養育的問題:過度的哭泣、睡眠失調、餵食問題等等。這些嬰兒常常表現出焦躁、不安,對於改變無法適應:比方說半夜醒來之後就很難再入睡,或無法接受新的食物。我相信許多家長都曾經歷過這些麻煩事。

難養的嬰兒vs.行為偏差的兒童

雖然這些難養育的問題可能只是暫時的,然而有些孩子長大,這些行為並沒有隨著年齡消失。令人驚訝的是,研究者發現如果嬰兒表現出多種難養育的行為,將直接導致兒童期的行為偏差。瑞士巴塞爾大學(UniversityofBasel)的學者綜合過去二十年的研究,蒐集了二十二篇文獻,從一九三五名嬰兒的資料加以分析,試圖找出難養育的嬰兒與行為偏差兒童之間的關係。

所謂難養育的嬰兒包括哭、睡、吃三大型態:比如說嬰兒時常無緣無故的用力大哭,且難以安撫,尤其是三個月大後還有這種情形;或寶寶不容易入睡,六個月以上仍無法睡過夜;還有不肯吃東西、嘔吐、食量很小、吞嚥困難等問題。

至於長大後的行為偏差兒童則包括三大類: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,內化行為偏差(Internalisingbehaviour)、以及外化行為偏差(Externalisingbehaviour)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定義大家應該都很了解了;而焦慮、憂鬱、退縮等等是屬於內化行為偏差;攻擊、破壞、霸凌、暴怒等等則是屬於外化行為偏差。

研究顯示,一歲之前難養育的嬰兒,與長大之後的外化行為偏差有強烈的相關,而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內化行為偏差則有中度到弱相關。難養育的行為以莫名的哭鬧最為重要,與上述三種行為異常都有關聯;睡眠障礙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較有相關。雖然過去的研究認為,三個月以內的嬰兒哭鬧與兒童的行為偏差並無關聯;但是這篇研究顯示,即便是三個月以內,仍然有某種程度的影響。

如何解讀這樣的關聯性呢?當然基因本身的確扮演部分的角色。然而,大部分的專家都認為,初生嬰兒在這一年當中,與主要照顧者的親密關係;嬰兒所學習到的氣質,以及理性認知的建構,才是更重要的關鍵。這也可以解釋某些行為偏差的孩子,從家庭背景都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,比如說單親、隔代教養、照顧者本身情緒不穩定等等。

因此,照顧小嬰兒不只是把屎把尿而已,而是培養孩子未來行為模式的關鍵時期。如果嬰兒有難養育的問題,不應該怪罪於嬰兒本身,而是積極尋求幫助,找出癥結來改善父母自己與嬰兒的互動模式。

俗語說:「三歲看到大」,這篇橫跨二十年的研究告訴我們不只如此,根本就是「一歲看到大」。身心健康的照顧者,所帶出來的嬰兒不但有氣質又能溝通,他們未來的身心發展也都是穩定而健康的。還有誰敢再說在家帶小嬰兒是不值錢的「粗工」呢?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thy52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