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101391830342_2.JPG  


偶然間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文章,

驚覺感觸良多~

因為我們也是個「泛」、「假性」單親家庭~

在現代社會中,已經「少子化」了,再加上「泛單親」,

身為父母親的我們和孩子是不是都比上一代還要辛苦呢~

少子化->想給予孩子更多更好的生活條件->父母與孩子必須分隔兩地

->親子間的互動從實際的接觸、擁抱變成虛擬的世界(透過視訊、skype)

->影響孩子的身心靈健全發展~

->孩子長大了,與父母感情淡薄~

是不是覺得有點諷刺呢~應該說心酸吧~

這也是現代父母說不出口的苦衷!

解決之道在於靠父母親的智慧,

如何在現實時間有限的條件下,

給予孩子一個更高品質的親子相處之道~



作者:賓靜蓀  出處:親子天下22

家,變了 

走進任何一間教室,會發現孩子每天回去的家,已經很不一樣: 
雙薪、單親、分偶、台商、祖孫、新住民……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 
讓媽媽不在家、爸爸不見了,連「一家人住在一起」都成奢望?
 

 

「本來是一家人,小二時,因為生意失敗,爸爸外遇,所以和媽媽離婚,我們小孩都跟媽媽住。媽媽每天上班,我們一天到晚都跟媽媽說要繳東繳西,這樣的感受真的很不好……真的超羨慕那些有爸爸也有媽媽的家庭,真希望爸爸也能回來,也希望時光倒流到我國小二年級前。」 

「我的家跟別人有很多的不同,我媽媽是越南人,她常說要不是有了我,早就回家鄉去了。小時候不太敢、也不太常說自己是混血兒,現在的我很高興自己是混血兒,因為這樣我比別人特別一點點……」 

「在我的印象裡,我的家庭就是吵吵鬧鬧而已,雖然有歡樂,但都是短暫……父母雖沒離婚,但媽媽卻沒和我們一起住,小時候常想,別人在最需要父母陪伴時都有,而我只能選擇一方。到現在也已經習慣沒有母親的存在了,有很多祕密都不敢說……」 

這是三位彰化縣同一班國一學生書寫的「我的家庭」,具體而微的呈現二十一世紀台灣家庭的面貌。 

走進任何一間中小學教室,會發現孩子每天回去的家,已經和過去很不一樣:雙薪、單親、分偶、台商、祖孫、新住民……等各種形式。分配比例依城鄉所在或有不同,相似的是,許多家庭已經不再「幸福美滿又安康」。 

拋開所有少子化、高齡化的討論,聚焦到有十八歲以下子女的家庭,會發現台灣的家庭,發生量變和質變。家,變得愈來愈脆弱、孤單。 

1.每三個家庭,就有一個是「泛單親」家庭 

根據統計,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高,二○○九年為千分之二.五。二○○九年離婚對數五萬七千對,是同年結婚對數(十一萬六千對)的一半。家有十八歲以下小孩,因離婚、喪偶造成的實質單親家庭約三十二萬戶,約佔一成。明顯增加的,是其中四成二和爸爸同住的「單爸家庭」。 

在失婚或喪偶的打擊下,單親爸媽努力收拾生命的殘局,為自己和孩子撐起一個家,最怕的是突然的變故。「每天在工作、趕回家陪孩子之間衝來衝去,但不知道要衝去哪裡。失去心裡的依靠,沒人能分擔,沒有生病、不想工作的權利,也不確定自己做得對不對,」單媽陳曉芠(化名)對國一的女兒經常必須一個人在家很愧疚,但又別無他法,情緒和壓力常讓她覺得自己「磁碟已滿」。 

好面子、不願開口求助的單爸,更容易獨自承受多重壓力。根據中華單親家庭互助協會二○○五年的統計資料,台北市自殺死亡者中八成是單親,單爸就佔五成四。五年級的單爸周睿麒是迪化街的布商,妻子過世後帶著三個女兒回去和爸媽同住。他觀察,最可憐的是沒有支援系統的單爸,「沒錢就去跟銀行借,變成卡奴。有的沒責任,酗酒吸毒,連孩子都放著自生自滅。」他甚至看過一個三歲半的小孩,「已經懂得到隔壁家去找吃的,自己還會去泡ㄋㄟㄋㄟ。」 

假性單親,日益增加的新族群 
因為工作造成的「假性單親族群」:台商父母、島內的通勤婚姻,也隨著全球化、科技化的興起,成為日益增加的新族群。 

工作與家庭的衝突,讓一家人住在一起變成奢望。孩子擁有雙親,但實際生活上卻只有爸爸或媽媽,單親一方要承擔雙親的照顧和教養責任。 

王韻琳(化名)一家四口曾經分住四地。她在台北工作、老公在大陸創業、大女兒在高雄婆家、小女兒在板橋娘家。曾經,王韻琳因為沒有安全感、期許自己努力工作賺錢,她平常「賣力工作,忘了有家」,週五再搭飛機衝到高雄、爭取和女兒相處的時間。女兒小一前顛沛流離、經常生病。和長輩的教育觀有差距,但也不能對女兒整天只看「夜市人生」有太多意見。小一後接女兒回台北,又不得不交給安親班,「安親班老師都比我了解她,我和老大有莫名的距離,」短髮俐落的王韻琳幽幽的回憶。 

直到她自己生了一場病,住院十幾天,老公在第三天趕回來,她深深感覺家的重要,「人在脆弱的時候最需要家人。」而且,親眼看見一位成功的醫界大老慨嘆,此生最大遺憾是「跟小孩沒話講」。王韻琳開始警惕,「要花時間好好經營自己的家,家人不能分開太久。」 

現在,三十六歲的她辭去工作、赴中國協助老公,兩個孩子先請娘家照顧,「先試三個月看看,」她決定後其實如釋重負。雖然未來還是充滿不確定,但「全家人在一起」的希望卻愈來愈堅定。 

王韻琳的家,集所有「泛」單親之大成:台商、分偶、假性單親。愈來愈多的台灣家庭,像她家一樣,不得不分居各地。根據中研院「台灣社會變遷全紀錄」對人口與家庭的調查顯示,「與配偶不同住」的比例逐年升高。二○○五年已近三成五,其中因為工作關係分住兩地的比例最高,佔二六%。 

分偶家庭、假日父母獨步全球 
分偶風吹向各行各業,連一向最穩定的老師家庭也不例外。學校因少子化減班,正職老師們不敢、也不能請調別的縣市。機會少之外,也不想到新校被教師會邊緣化,成為第一個「被超額」的人。流浪教師更是跟著代課老師的缺額跑。 

即使父母並未分居兩地,但因為工時長,保姆費用和薪資相比,相對昂貴,社區又缺乏優質而平價的公共托育設施,於是出現一群獨步全球的「假日父母」。行政院主計處二○○六年「婦女婚育與就業狀況調查」顯示,未滿三歲的孩童二成六給(外)祖父母及親屬帶,交給保姆的僅約一成,其中又約有二○%是二十四小時托育。換句話說,將近三成未滿三歲的幼兒,是在遠離父母的狀況下長大的。 

這些孩子從週一到週五和阿公阿嬤或保姆住在一起,父母只在週末才出現。很多孩子是上幼稚園或小學,才回到自己家與爸媽「團聚」。假日父母要面對自己的罪惡感或擔心親子感情疏離;孩子則要提早面對分離焦慮、適應不同的教養方式,親子關係需要更多時間磨合。 

根據勞委會統計,過去三十年,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增加了一○%,其中二十五~四十四歲適齡生育婦女的勞參率更高達七六.五%。未來女性撐起就業市場的態勢會愈來愈明顯,這意味著雙薪家庭已經成為社會的主流。過去在家「暖灶」、成為家中穩定力量的家庭主婦,走出廚房,開始有自己的天空。 

2.媽媽不在家:工作家庭兩頭燒,經濟家務一 肩挑 
媽媽和爸爸一樣,擁有工作的舞台與壓力。但傳統對於女性的期待卻還沒有調整,家務與教養分工仍然重度傾斜於女性。男性對於自己角色必須轉換、投入家庭事務分工角色的意識與能力都尚未覺醒,使得職業婦女必須面對比過往更兩難的處境。 

根據「二○○六年婦女生活狀況調查統計」,負責照顧家中有十二歲以下孩童、六十五歲以上老人,女性的比例為七成二,男性只有四成六。而台灣家有六歲以下小孩的婦女,每週工作超過四十五小時的比例高達三一%,是OECD國家的四倍。 

有孩子的職業婦女都面臨兩難:既想在工作上奮力一搏,又想多陪伴家中孩子。「心上總有一種矛盾,只要孩子出錯,就會自責,這工作究竟帶給我什麼好處?」曾經在竹科大企業工作、目前創業的五年級媽媽說。 

被擠壓的時間和心力 
今年才四十歲、卻已有三個青春期孩子的張佳鈴(化名),回頭看自己在工作、托育孩子兩頭燒的過程:「那時年輕,體力還可以,不過真的很辛苦。生了,就認了。看到同事不生,其實很替她開心。」懷念小時候「全家坐在餐桌前,在昏黃燈光下寫功課」,現在只能買外食回家一起吃。有時加班太晚,只能藉準備早餐、便當的時候,「跟孩子見面打個招呼就不錯了,」她形容。 


3.爸爸虛擬化:世界第一的高工時,打造了回不了家的缺席爸爸 

台灣在全球化產業分工體系下,追求高速經濟發展,用全球排行第一的超長工時,拚出世界級的競爭力。九○年代開始,兩岸通商中國崛起,台灣更是各行各業、全面性去搶灘。 

「世界各國都有人去中國工作,但沒有哪一個國家,全部上市兩千多家公司統統都有派人過去,」專做電纜的台一國際企劃部經理許文堂形容。 

在大陸的台資企業已經高達八萬多家。也就是說企業每派出一名台幹,就有一個家庭要犧牲。清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沈秀華的研究發現,不像外商企業外派都以家庭為單位考量,提供包括小孩教育、全家租房費用等優渥配套。台灣企業都以單身赴任為主,因為企業「沒有家庭概念,假設員工的家有人(就是裡面的女人)在照顧」,專門研究台商的沈秀華表示。 
三、四個月才能回家一趟的爸爸,在台灣家庭的日常生活中,成為一個透過電話、skypeMSN存在的「虛擬家長」。

有的家庭視訊二十四小時開著,隨時可以互相說說話;有的爸爸晚上固定時間透過電腦跟孩子講床頭故事。沈秀華還看過一個爸爸規定小孩,每天固定時間在客廳裡設定好電腦,他要透過視訊看著孩子寫功課。
錯過孩子成長、考驗自制力
即使在台灣工作,超長工時幾乎看不到小孩的爸爸也所在多有。從二○○三年台灣的工時以一年二二八二小時榮登世界第一後,近年雖稍有下降,但七年仍以二二五六小時排行世界第五。超長工時和遷移到中國的企業生態,搶走了家庭中的爸爸。

爸爸,逐漸淡出成為家庭生活中的外圍者,只扮演「賺錢回家的人」的角色。

聚少離多家庭的夫妻關係,也面臨嚴峻考驗。隻身在中國的台商、台幹,工作時間長、生活寂寞、又沒有朋友家庭的約束,要拒絕「同儕壓力」喝花酒的應酬文化或誘惑,的確需要很大的自制力。

台一國際的許文堂,是週末一定要下廚做菜、愛家、愛孩子的好爸爸。他曾因考慮家庭而兩次放棄外派大陸的機會,深知外派員工的兩難。他現在也必須外派同事到中國,但他說,企業唯一能做的,就是讓員工回家充分商量;並告訴他「喝牛奶可以,但不可以養牛,一旦有固定感情對象,就立刻調回來,」許文堂眼鏡後的眼神是理解,也是無奈。
那是你「家」的事?
面對全球化、科技化的大浪,家庭的變化將是不可回溯的現實。「變,不見得不好。有些變是我們期待的,是進步,是趨勢,不要阻擋。譬如婦女的獨立、自主。但有些變帶來失落,是我們不樂見的,要找出原因與對策,但不可能回到過去,」台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一針見血的點出。

當家庭的結構和組成已經大幅變化,但政府、企業、總體社會價值,卻還沒有跟上改變的速度。台灣當前的家變,不該是個別家庭要承擔的困難,而是整體社會都將會付出代價、必須集體看顧的「公共事務」。

世界各國都在用友善家庭的政策和措施,讓「照顧公共化」,用社區的力量減輕個別家庭的負擔。在近年來少數生育率逆勢上揚的法國,母親不但擁有七個月支薪的育嬰假、健保和電話諮詢;如果媽媽生病,政府還會派人到府幫忙做家事。五年前法國政府發表「幼童計畫白皮書」,每年訓練六萬名照護幼童的專業人員;兩歲開始就可進入完全免費的公立幼稚園;並協助中小型企業設立員工托兒所。法國執行家庭政策的經費約佔國內生產毛額的四七%,約八八億歐元(約三兆台幣)。

除了實質的支援體系、托育輔助,政府更重要的責任,是改變價值觀。

「台灣的企業和社會,都假定家庭裡,一定有那個妻子在負擔照顧責任,不管她有沒有工作。所以你可以工作到那麼晚、加班到那麼晚,」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觀察, 台灣的職場工作文化很不友善家庭,「我們文化裡也還把這種超時工作視為一種正面的、對企業的忠誠,」她說。很多廣告稱頌男人為企業賣命,以致忽略家庭、錯過孩子生日等,也令藍佩嘉「寒毛直立」。

「家的核心價值是感情,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都需要時間和空間。但政府有沒有給予家庭照顧比較多的資源?」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張菁芬看到,台灣的社會福利照顧到經濟弱勢家庭,但是更多中等收入的雙薪、單親家庭,處於「照顧灰色地帶」,也需要協助。「我今天賺的錢幾乎不夠全家用,但又進不到政府的服務門檻。若小孩或家庭成員有狀況,誰來排班?」她將心比心看到這一代父母被多重剝削的心力交瘁。

家變,影響你我的未來與發展
家庭的變化,已經不是「個人的責任」,而是時代的趨勢和集體的需求。影響所及的,是整個社會的未來與發展。

根據兒福聯盟二月針對全台五、六年級小學生所做的「家庭溫暖指數調查」,三成八的孩子(約二十一萬孩子)感受不到家庭溫暖。三分之一的爸媽每天晚上八點以後才下班,超過兩成的爸爸、一成的媽媽甚至九點以後才回來,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寥寥無幾。也因此,親子互動不佳,近半數的孩子每天和爸媽聊天的時間不到半小時,父母好不容易在家了,七成四卻最常一起看電視。

家變的衝擊,也直接影響到教育現場。關心社會弱勢孩子的監察委員沈美真,曾對全台灣中小學生做深入訪查和統計。發現導致孩子學習成就低落的原因,除去先天智力遲緩、情緒障礙等因素之外,「高達六成是家庭因素造成,包括家庭功能失常,例如父母吵吵鬧鬧、家暴,以及家庭資源不足等,」她說。
台北市某私立國小附設幼稚園的資深老師表示,這幾年很明顯觀察到學校內,許多父親在大陸工作的小孩,有明顯的情緒問題。因為這麼小的孩子需要穩定,但爸爸每一兩個月才回來一次,每次回來就會特別想要補償家人,打亂原本的生活步調。而且家中媽媽情緒不穩定,也會影響孩子。「我很多學生家中的skype都是二十四小時開著,家人和爸爸每天可以說說話。以為都有互動,以為科技可以解決距離的問題……但這怎麼比得上每天實際的接觸和相處?」她懷疑。

一位永和市高中補習班的負責人也驚訝的發現︰「以前會覺得父母離異是很少數,學生多半低調。但現在變了,學生會很不在意的說出:『我得問問我媽的男朋友。』」這位四十三歲還沒有孩子的女性主管,覺得最不忍心的是聽到學生得到法庭,為父母的離婚官司做證人。

政府、企業的政策當然不能保證婚姻美滿、家庭幸福,「但如果國家有比較好的社區托育制度,從托嬰到托老、長期照顧,都可以降低家庭的難度,」清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沈秀華說。甚至,「如果分開是很多人生命裡的常態,我們的企業和政府有沒有一種不同的思考方式?有沒有可能支持這種分開?」她更進一步去挑戰大家最不樂見的變化。
「家是最安全、愛你最深的地方……在你光榮時,為你喝采;在你羞愧時,抱你回家,總站在你的背後當靠山。家,是一個成功或失敗的大人(和小孩),最想回去的地方。」

幼教專家李坤珊在今年三月號《親子天下》的專欄撰寫了(種下信任、有趣與感謝的種子)一文,寫出一個理想的家的溫度。

籠罩在日本核能輻射陰霾下,更讓人感覺世界多變,一家人平安在一起,變得更為可貴。身為父母,我們無法向孩子保證一個無憂的未來。但我們可以承諾,給孩子一個任何時候都想回去的家。這個平凡的願望,需要個人的努力,也需要企業、社會、政府的支持。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thy52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